不純粋非理性偽批判

決して純粋ではなく、理性も呼べない偽批判です。中国語しかないでごめんなさい。

讀書筆記 己亥年四月

我懺悔:繁忙或者生病不該成爲逃避讀書或者做筆記的理由,既然因爲無奈之事耗費了時間,應該更加努力擠出空閑補上才是。

這個月買了一塊二手Kindle,二手Kindle不能注冊,倒也省了一筆買正版電子書的錢。真正比紙質書方便到哪裏去我看不至於,至少成爲了我讀書的巨大動力。天天抱著愛不釋手。

這個月紙質書祇買了些《讀書雜誌》。

初五

石版《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94~P98中叔本華關乎概念和直觀之關係之討論很有啓發性,然他對人相/面相之認同又可看出他還有迷信的一面。用他的語言是危險的,因只要付諸直觀而排斥理性即能爲諸多迷信找到立足點。另,人之悟性也是常被誤導的,而理性反而可以理清它。正反兩面的例子都不少。

§13 P101「笑的產生每次都是由於突然發覺這客體和概念兩者不相吻合。」叔本華不舉例子,我便斗膽説個笑話:小便池和肉便器:將洞朝著你,一近便滋出水來,等著你掏出那話兒向其中小便,一滴不漏飲下……(來自A島)。我們看到客體共有的概念,但它們的差異即刻凸顯出來了。

「『滑稽』總是要由語言表示,憨傻則多半是由動作來表示的;……」P102

十九

最近病了,也懶了。

形而上學何以是可能的?或,先天綜合命題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將它分作四個問題逐一回答:

  1. 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
  2. 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3. 一般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
  4. 作爲科學的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

純粹數學必在先天直觀中:一方面我認爲數學,尤其是純粹數學,是純分析的;另一方面,Pirahã語之例子,亦讓我懷疑這一先天直觀的存在。

「對朋克來説,喊一聲『不』『我反對』再加上國駡,便像是實現了反叛的成人禮,完成了年輕的使命。」——李皖《越來越小的「小宇宙」——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二》

廿一

叔本華筆下,科學之本質、特有的標識係系統之形式。因而,他認爲歷史學(嚴格地說)并非科學而係知識。他覺得科學應盡可能多些命題間的從屬關係,少些平行關係。(石版P105-106)這實在是過於陳舊的科學觀了。如今人們聽聞「可證僞性」都要努嘴道:「此概念當退休了!」

廿六

讀畢《了不起的蓋茨比》(鄧若虛譯),初並不覺小説之偉大,但細細品味,又覺出茗香來。以後會重讀。我還沉浸在Kindle之幸福感中,趁此多讀些書。

直觀(悟性)—判斷力/移置→抽象意識(理性)

叔本華在§14中對科學的討論我很難苟同:科學不但是直觀的產物,它還會反而影響直觀。不過,我非常認同他「無論在那裏,由證明得來的真理遠遠抵不上直接自明的依據;只有後者遠不可及時,才採用前者;……」。還原到本質,科學確是對直觀之歸納、總結、解釋,是爲直觀服務的。

§15中他批評歐幾里得則顯得可笑起來。他祇顧要數學還原到先驗直觀,卻不反思爲何認識根據會與它相合。

廿七

我要爲我昨日之魯莽而羞愧了。叔本華已將我駁倒了(P119-121)。他説,四種根據律無高下之分(我倘讀過他反復念叨的《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大抵就不會有所疑惑了),而付諸認識根據是無可奈何之舉。要統一「是如此」和「何以如此」之認識。

他的觀點和論據確陳舊,但修正時代限制下細枝末節之種種問題,卻絲毫不損其理論之精妙。

廿八

今日纔讀了幾節《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便見叔本華駡了黑格爾三次,且都不少於一句話。看來後生嘅渠更加血氣真率。叔本華係徹頭徹尾嘅無神論者,他指出:因應在外,而非含於本質内(否則便是根據了)。我的理解:應先提出存在而非本質。

雖然豆瓣上大家對《劍橋中國史》評價不高,甚至有人稱它「連畀史記提鞋都不配」。但我很享受這種文體,考證和論述有據之風格。距離感咁係有,但由他國之角度睇仲係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