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純粋非理性偽批判

決して純粋ではなく、理性も呼べない偽批判です。中国語しかないでごめんなさい。

讀書筆記 己亥年三月

初七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es' trap):由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二〇一二年八月發表之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凸顯太平洋》提出,指新崛起之大國必挑戰現存大國。出典古希臘歷史學家Thucydides。

初八

「波希亞斯(Perseus,即柏修斯)戴起一頂隱身的帽子,叫被追逐的魔鬼看不見自己。我們德國人卻用隱身的帽緊遮著耳目,說沒有魔鬼。」——《資本論》郭大力等譯,譯林出版社。
此版翻譯我不歡喜。Perseus是宙斯之子。

限於第一章,我不鍾意馬克思的著書風格。不知可否歸罪於譯者。

初十

「昔日曾讀茨氏文,不信世間有此人。今日拜讀親筆信,筆力還欠費功夫。」——讀里爾克《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馮至譯)有感。我如何能忍著不全文摘抄?

初版譯者序:「……他們覺得内心和外界無法協調,處處受著限制,同時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樣沈默,他們要向人告訴,——他們尋找能夠聽取他們話的人,他們尋找能從他們表現力不充足的話裏體會出他們本意而給人以解答的過來人。在這樣的尋找中幾乎是一百個青年有一百個失望了。但是有一人,本來是一時的興會,寫出一封抒發自己内心狀況的信,寄給一個不相識的詩人,那詩人讀完了信有所會心,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仿佛在撫摩他過去身上的痕跡,隨即來一封,回答一封,對於每個問題都給一個精闢的回答和分析。」
我曾多麽艷羡書信時代的人:單戀著甚麽人的文字,終於反復摘抄亦不足裝盛滿溢的愛了,鼓起勇氣一筆一劃以未有過的漂亮字體書下一封情書,忐忑不安地投出;而收者亦不必即刻拆開、讀畢也無義務立馬回信,因地理之間隔已較這一停滯帶來的延遲長太多了。
但那不過是浪漫的想象。今有互聯網,按理應叫我們更易留言給偶像纔是。但見到微博、部落格等公衆賬號下,所愛之人簇擁衆多,他們對他的愛又比自己多得多,偶像又是如此無暇於回應,難免心灰,覺得自己連愛都表達不出口,又如何敢開口索求他的誠意呢?
所以這大概便是我感到書信時代詩人之可愛,及萬千默默無聞之藝人親切之因了。

第一封信:「請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我相信:倘若我沒甚麽想寫的,或覺得寫不出來,那麽我定然同死無區別了。因爲我讀書、寫作、思考,無一不是我靈魂深處一個折磨著我的質問、矛盾、悖論所驅動的。

「不要寫愛情詩;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們是最難的;因爲那裏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傳下來的作品,從中再表現自己的特點則需要一種巨大而熟練的力量。」
感謝鼓勵。

十一

,古文以也。《説文》:用也。从反巳。《注》:巳主乎止,㠯主乎行。又作【㠯上不封口】。

第二封信:「(暗諷)……你不要讓你被它支配,尤其在創造力窮乏的時刻。在創造力豐富的時候你可以試行運用它,當作一種方法去理解人生。純潔地用,它就是純潔的,不必因爲它而感到羞愧;如果你覺得你同它過於親密,又怕同它的親密日見增長,那麽你就轉向偉大、嚴肅的事物吧,在它們面前它會變得又渺小又可憐。」
我一直唔識應當以何態度對待反諷。似乎人們都在用它討論問題,但除敵意、嘲笑和排擠,沒產出什麽東西。

「密涅(nip6)瓦的貓頭鷹」是黑格爾的比喻,它并非在旭(juk1)日東升時在藍天翺(ngou4)翔,而在薄暮降臨之時才悄然起飛。意即哲學是反思活動,是沈思的理性。密涅瓦即智慧女神雅典娜。

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緒論:
  • 古希臘羅馬哲學:自然哲學、本體論(存在論)。西方科學精神之誕生。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心靈哲學和一神教的宗教哲學。以上帝名義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據點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結構的個體意識的靈魂。
  • 近代哲學:立足於獨立化了的主觀精神去探討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一、人與自然之關係;二、思維與存在之關係;三、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制約性的關係。

十四

讀《西方哲學史》中智者派對愛利亞學派的爭論,祇覺彼時渠等的邏輯多少有些問題:自從學過數理邏輯後便十分在意這種東西,所以渠等不解逆命題、反命題之真假性令我難以繼續。

無限之物和它的所在孰大的問題,用數學的思維倒是很好回答。(P32)

第三封信:「因爲他只是作爲男人去愛,不是作爲人去愛……」
我的筆便只能書寫男性,女性永遠是缺席的,要麽便物化或以異裝者的形式出現。

里爾克在第六封信中談到寂寞:「……像人們在兒童時那樣寂寞,成人們來來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呢的事務糾纏……」
確實,我現時——縱使是我努力去感受——的寂寞遠不及彼時的我,小學的我。我並沒什麽朋友,祇是作跟屁蟲,渴求他人的陪同。但我又享受著獨處,玩著有限的玩具,看過時的動畫片讀人感興趣的書;或者發呆,自己發明游戲或者在紙上塗畫。我那時有著純潔、深沈的悲傷和寂寞。

十五

「我否認那『結構』(construction,石譯『構造』)所包含的深刻智慧,由於我完全缺乏『理智的智慧』(石譯『理性直觀』),所以,對我來説,以它爲先決條件的一切解釋永遠是莫名其妙的。說也奇怪,這種情形非常確實,因此,在這種深刻智慧的學説中,除了惡劣而令人討厭的大話以外,是無法發現別的東西。」(《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劉大悲譯,志文出版社,第一卷第7節,P5)
叔本華之哲學都尚未展開,便已開始不斷攻擊其他哲學,不知該説是大師的自信,還是狂妄自大。

不過,正如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國人民出版社,李秋零譯注)前言中批判里德、奧斯瓦爾德、畢提同普里斯特時依附的是休謨(正文P4)一般,叔本華亦不斷援引康德和自己的《四重根》(本已基於康德),來支持自己。

十九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劉:劉大悲;石:石沖白)

「……唯物論是想用我們間接所得的來解釋直接所得的。」
唯物論真有這般不堪嗎?此後唯物論又是如何反論的?

P57中間劉版截去了一大段。由石版P61倒數第三行始。中間被討論過的「第一極端」(化學)等在後文也被悉數刪除。

石版P60給出了根據律的四種形態的例子:
  • 存在根據:幾何學;
  • 認識根據:邏輯學;
  • 動機律:歷史學;
  • 因果律:自然科學。

叔本華用了一比喻(石版P61)「鐵樹」(sideroxylon),注稱參攷第53節第三段(P373),此爲喻不可能之物,我並不理解。

石版P63:「在本書附錄的康德哲學批判中,將證明康德的四種二律背反祗是毫無根據的無的放矢。」也在劉版中被刪:大抵因爲附錄並沒翻譯。

劉版P61;石版P66中叔本華詳細批評費希特哲學的一段也遭劉版刪除。他説費希特哲學讓我(依存在根據律)生出非我,或,我是非我之根據。

廿三

康德反復强調純粹數學知識乃先天綜合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第二、第四節),而非分析的。即:不能僅僅分析語義判斷真假,而必須加以直觀。我不認同,但否認這一點似乎對哲學體系影響不小。

另,康德比叔本華好懂很多。

廿四

「言辭的意義是直接瞭知的,是準確地、明晰地被掌握的,一般并不摻入想象作用。這是理性對理性説話,理性在自己的領域内説話。理性所傳達的和接受的都是抽象概念,都是非直觀的表象;……字句所指的是那特殊類別的表象,它在主體方面的對應(物)便是理性……。」(《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譯,商務印書館,§9,P75)

概念係「表象之表象」。將概念或抽象表象比作一個向量場,那麽,這個向量場一定在某點散度大於零:因爲依認識根據回溯,必要到直觀世界去。那個使散度大於零的點可叫做「殊相」:這些概念直接以直觀表象爲依據;必須間接通過其他概念纔與直觀認識有關的叫「共相」。

廿五

「理性的本質是女性的,它祇能在有所取之後,纔能有所與。」(§10,P89)
同後世哲學相比,這個比喻真係出奇(笑)。

廿八

,如乘切,音艿(芿)。一、《説文》因也。因襲,不改。《論語·先進》:「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引】(後起)仍然。二、重複,頻繁。《國語·周語下》:「晉仍無道而鮮胄,其將失之矣。」又連續。三、乃,於是。四、更,且。《舊唐書·賀知章傳》:「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爲道士,求還鄉裏,仍舍本鄉宅爲觀。」五、因,就。